公元491年,北魏宣武帝开始疯狂地翻嫔妃牌子,最后还是失败了

时间:2025-04-05 07:41:44来源:新闻新视野网 作者:小舟

公元491年,北魏宣武帝开始疯狂翻牌子,夜以继日地恩泽后宫,毫不爱惜自己的身子,可始终也没能达成心愿。这日,宣武帝正在大殿上长吁短叹,暗自发愁,突然从远处走来个讲经的尼姑,宣武帝心下大喜,急忙冲上前,迫不及待地拽住尼姑就往旁边的偏殿钻。原来北魏宣武帝元恪登基十年有余,却始终没有一儿半子可以继承江山社稷,急得他开始频繁翻牌子,不知疲倦地恩泽后宫,可后宫依旧迟迟不见动静,愁得他像便秘一月似的坐立难安。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,宣武帝便开始听经诵佛。那位尼姑姓胡,非常擅长讲解佛经,宣武帝便时常宣召这尼姑进宫为自己讲经,驱除焦躁,平心静气。这尼姑也是个机敏之人,听说宣武帝为子嗣发愁,便立刻引荐自己的侄女胡氏,将她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,还打诳语说,陛下要是能得此女,必定会心想事成。宣武帝此时一心求子,也顾不得这尼姑说的是真是假,立刻将胡氏召入宫中侍寝,没想到竟真的一举得男,宣武帝喜不自胜,将胡氏封为充华,极尽宠爱。宣武帝后宫佳丽三千,为什么偏偏只有这尼姑的侄女能够生儿子呢?是后宫三千佳丽身体有毛病?不,科学告诉我们,生男还是生女是由男性决定的。那么是宣武帝身体有毛病?当然不是,如果宣武帝有毛病,胡氏也生不出儿子啊。那究竟是怎么回事,导致宣武帝大费周章也无法让后宫养育出能继承北魏江山的皇子呢?原来,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曾经颁布过一条残酷的制度:子贵母死。就是说,如果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,就必须杀了他的生母,目的是防止外戚干政。正是由于这条残忍的制度,吓得后宫的嫔妃都不敢生儿子了。你想想,不生儿子,她们可以继续过着锦衣玉食、前呼后拥的生活,可这一生儿子,搞不好年纪轻轻就丢了小命。荣华富贵都没享受够,谁会想不开自寻死路呢?所以她们都纷纷祈祷不要生儿子,如果不幸生了个儿子,也要让他莫名其妙地“夭折”。结果宣武帝辛苦了十几年,却只和皇后生了一个儿子,但孩子不到三岁就死了。从此,后宫虽然偶有王子出生,但都活不过半岁。但这胡氏是个不怕死的,一进宫就高调宣称,自己必将为宣武帝诞下皇子。果然不久后,胡氏就怀孕了。后宫嫔妃纷纷劝诫她:“赶紧打掉吧,否则小命难保!”胡氏毫不在意,偏要生,作为母亲,怎么能够为了自己苟活就杀了自己的孩子呢。后来胡氏果真生下一个大胖小子,把宣武帝高兴坏了。宣武帝当即给孩子赐名元诩,后又册封其为太子,并废除了“子贵母死”的旧制,晋封胡氏为贵嫔。三年后,宣武帝驾崩,年仅五岁的元诩继位,成为孝明帝。高皇后尊为皇太后,胡氏尊为皇太妃。后来,胡太妃联合皇族铲除了外戚高肇的势力,将高太后逼到瑶光寺出家,尊自己为皇太后,开始了垂帘听政的大女主人生。胡太后听政后,倒也算兢兢业业,治理有度。她经常召集朝臣议事,亲自处理纷繁的政务,亲笔批阅公文,考核选拔官员,并受理投诉的冤案。胡太后依靠汉化的宗室贵族和汉士族,对他们委以重任,迅速稳定了朝堂的局势。让北魏一度出现了国家稳定,国库充盈的局面。一开始,她还让群臣称她“殿下”,可随着权力的逐渐稳固,她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,开始让群臣称她“陛下”。后来更是因为耐不住寂寞,开始逼迫朝臣与之私通,淫乱朝纲。随着孝明皇元诩长大,到了亲政的年纪,她竟为了保住手中权势,大肆残害支持孝明皇的臣子,最后甚至用鸠酒毒杀了亲儿子元诩。后来更是荒唐地欺骗百官,将孙女立为新帝,导致朝堂乌烟瘴气。最终,尔朱荣发动“河阴之变”,下令将胡太后与幼帝元钊一起双双沉入黄河,一同被处死的还有2000多名朝廷大臣。北魏就此进入权臣掌权,皇帝当傀儡的时代。《魏书》评价胡太后:性聪明,多才多艺,略得佛经大义。这也是她入宫得宠的资本。她有着身为人母的坚毅和果敢,宁可因“子贵母死”而亡,也要生下自己的孩子。可却在尝到权势的甜头之后,完全忘却了她冒死产子的初心,伙同情夫残害自己的亲生儿子,甚至荒唐到欺骗百官立孙女为帝,致使百官离心,民变四起,葬送了屹立154年屹立不倒的北魏江山。她的先祖冯太后曾开临朝摄政并纵享人欲的先河,但冯太后却没有因为纵欲而荒废政事,而成为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。可胡太后却在欲壑难填中忘却初心。权力是一个大染缸,也是一个试炼场。享受权力,却不为权力迷惑的人,方能成为权势的驾驭者,不仅可以有完美结局,还能青史留名。而利欲熏心,为权势所浸染的人,则会被权势驾驭,终难逃一死,更免不了遗臭万年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